今年國考招錄人數之所以突破2.7萬,主要是因為幾個系統(tǒng)人數比較多且大的中央直屬機構,其由于歷史原因,今年到達退休年齡的人數相對比較集中,所以很多崗位需要補充較多的新生力量。(大同人才網m.partybikebusiness.com) “國考”降溫了? 11月29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6年度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科目筆試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47個城市的 900多個考點同時舉行,共有120多個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yè)單位計劃招錄2.7萬余人,比去年增加了5000余人,創(chuàng)歷史紀錄。 與此次國考招錄人數再創(chuàng)新高相對的是,招錄和報考過審人數的比例首次下降至1:50,被稱為“最好考一年”。與此同時,這也被外界解讀為國考降溫的信號。 但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實地采訪來看,“降溫”于考生而言,個體感受還是有差異,大部分考生并未感受如此。記者采訪的5位國考考生中,有4位就屬于第二次參考,且都報考的是國稅系統(tǒng)。 “雖然大家都說降溫,但是現在就業(yè)形勢嚴峻,還是有很多人把國考當一個選擇?!蔽鞅闭ù髮W一位考生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相比于其他職業(yè),公務員不一定非是首選,但依舊是最體面穩(wěn)定的工作。 招錄人數大增致競爭比下降 來自國家公務員局數據顯示,本次招錄人數為27817人,較去年增加了25%,創(chuàng)十年新高;報考過審人數為139.46萬,較去年僅減少了1%。 令人覺得“降溫”是在于國考競爭比的下降,從招錄和報考過審人數的比例來看,其從2010年的93:1,下降到此次的50:1。但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國考招錄人數的不斷創(chuàng)新高。 據人社部新聞發(fā)言人李忠在三季度新聞發(fā)布會上說,今年國考招錄人數之所以突破2.7萬,主要是因為幾個系統(tǒng)人數比較多且大的中央直屬機構,其由于歷史原因,今年到達退休年齡的人數相對比較集中,所以很多崗位需要補充較多的新生力量。 事實上,我國從1994年中央國家機關首次招考公務員開始,當年僅招錄取490人,報名人數也僅為4400人,也就是將近9個人競爭1個崗位。 但自2003年開始,國考招錄人數迅速增加:2003年當期招錄5475人;到2006年,國考招錄人數首破1萬;到2015年,國考招錄人數首破2萬。 這意味著,從1994年到2016年這22年內,國考招錄人數擴大了56倍。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預計,未來5-6年內國考招錄人數還會繼續(xù)擴大,因為1978-1982年這批集中進入公務員系統(tǒng)的人員開始陸陸續(xù)續(xù)進入退休高峰期。 比招錄規(guī)模逐年擴大更為明顯的,是報考人數的激增,22年來更是擴大了316倍。 從1994年的4400人,2003年達到12.5萬人,2009年開始首破百萬大關,并在2014年達到新的高峰152萬人,雖然到近兩年報考人數有所下降,但總體維持在140萬人附近,像此次過審報考人數為139.46萬人。 竹立家認為,目前國考降溫是一個趨勢,今年考生人數降幅并不明顯,但未來隨著職業(yè)選擇的余地增多,加之考生的理性化,以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將會有所緩解。 崗位競爭依然冷熱不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fā)現,分崗位和省份來看,此次國考呈現不同的分化趨勢。 像貴州省考區(qū),此次報名人數和參考人數均有所增長,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報名人數為37307人,較去年增加4400余人;最終繳費人數為27247人,較去年增加3700余人。 而湖北、江蘇、江西等地考生總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像江蘇,2016年度選擇在該考區(qū)的考生總數為56479人,比上年度減少2038人。 竹立家認為,各省考生有增有降,主要是跟當地提供公共機構職位的性質有關,如果基層偏多,則考生意向就會減弱。 反映在崗位競爭的冷暖不均上,此次國考,最熱崗位競爭比從此前的近萬人競爭1個崗位下降到此次2847:1,為人社部下的技能競賽處;但有的崗位則無人問津,公務員局10月23日發(fā)布的提醒顯示,有1457個崗位合格人數與計劃人數比例小于3。 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副司長彭忠寶日前解釋說,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有三類職位報名人數會相對較少:一是對學歷、學位、專業(yè)和相關工作經歷等要求相對較多、條件較高的職位,因為符合條件的考生人數會相對較少,報名人數相對較少,所以競爭會相對小一些;二是縣級以下基層職位報名人數一般要少于中央一級和省一級的職位;三是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艱苦邊遠地區(qū)縣以下基層職位報名人數相對較少。大同人才網m.partybikebusiness.com,大同定制人才市場。 在竹立家看來,出現這種崗位的極端冷熱,在于大家對公務員職業(yè)認識的錯位。他預計,未來考生報考人數降幅會更加明顯,選擇也將更趨理性。 |
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