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員工來講,如何在自己公司的人才版圖中找準位置,在團隊協(xié)作中推進自身能力的迭代?企業(yè)管理者未來應該有怎樣的管理思維呢?
眾所周知,職場中那些能力強、潛力大的人,往往會受到老板的賞識和重用,企業(yè)不惜花費重金去培養(yǎng)。
然而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yè)卻有了不同的做法:越來越重視一線的基層員工,甚至作為企業(yè)戰(zhàn)略重點去進行。
1
“基層精英”撐起一家公司
我前段時間去日本參訪,發(fā)現(xiàn)當?shù)毓镜囊粋€奇特做法:特別厚待那些具備深厚專長的基層員工——
他們在收入上可以媲美公司一級高管,還有配屬專門的休息室和工作間,工作時間的安排可以非常自主、自由,幾乎沒有考勤限制,一切都是結果導向,公司高度信任他們。
在很多公司CEO眼中,是那些“基層精英”撐起了一家公司,哪怕他們一輩子不進入管理層,但始終深受尊重,被視作“匠人資產”。
很多金融機構甚至直接將“匠人資產”納入一個公司的價值評估體系。
重視“基層精英”、重視一線現(xiàn)場的積極做法,獲得了可觀回報。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居然可以來自不知名公司的一線基層。
比如,田中耕一42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前,只是一家普通公司的基層員工,職級低于90%的同事。中村修二在日亞化學干了15年的基層技術工作,直到發(fā)明藍光LED,以一人之力將整個公司推進世界500強榜單。
這些經歷,引起我重新思考員工價值的評價方式。這里,我想基于兩點談談一些最新看法:
1.一個公司的“人才版圖”究竟在哪里?
2.為什么說當下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用好人才,要有怎樣的新思維?
國內很多公司,都在實行OKR工作法,O是正確目標(Objectives),K是關鍵(Key),R是結果(Results),OKR就是目標與關鍵結果。
OKR強調公開透明和扁平化管理,不和績效掛鉤,而是以可實現(xiàn)的目標為導向。以OKR的視角看來,公司發(fā)展的動能源于一線基層“看得見的價值感”。
2
一個公司的“人才版圖”究竟在哪里?
公司應該用什么判斷一個員工的價值?
關鍵要看,你在這個公司中是“活性因子”還是“穩(wěn)定因子”?
一個公司的人才結構,就像一個櫻桃奶油蛋糕。
一塊蛋糕值多少錢,取決于蛋糕上的奶油和櫻桃,這就是“活性因子”??墒?,如果沒有下面的蛋糕夾層,這個蛋糕可能根本立不起來,這就是“穩(wěn)定因子”。
不要以為一個公司的活性因子,一定是多么了不起的高科技人才。很多時候,活性因子源于看得見的基層和一線。
有投資人給海底撈估值,最看重的,是跑在餐廳大堂中的送餐員,送餐員就是海底撈公司的活性因子。為什么呢?
就餐高峰期,大廳里每張桌子都坐滿了客人,走廊上等座的更是熙熙攘攘。送餐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不能撞到人、更不能弄壞菜品。
海底撈的送餐員每次都是兩手各有一個大托盤,上面裝滿了火鍋菜品,舉過雙肩,但身輕如燕,穩(wěn)穩(wěn)當當。這些“技術動作”都是苦練出來的,如果你沒有持久的工作熱情,是做不到的。
食客到哪里吃火鍋,味覺享受都大同小異、差不太多,視覺和氛圍是最重要的,海底撈的送餐員恰恰就有這個能力。他們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表演。所以,海底撈這個餐飲公司的價值感一眼就能看出來。
Costco(好市多)超市是給小米CEO雷軍啟示最大的美國公司,也是“股神”巴菲特的一大核心重倉股。
Costco超市賣東西幾乎不賺錢,主要靠會員費盈利。顧客只需每年交納55-110美元的會員費,就能以最好的價格買到最好的貨品,顧客如果對價格不滿,是可以投訴的。
導購員也將以“專業(yè)眼光”,選出最精致的品類。比如餐后用的紙巾,沃爾瑪可以提供30幾個品牌,而Costco則會精選三五個品牌,這是幫顧客節(jié)省時間。
那么,你猜猜看,Costco超市認為“最有價值員工”是哪些人?是導購員,因為最理解顧客。
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閱歷和背景,這就導致你很難用“同理心”揣摩顧客的真實想法,對顧客需求的判斷就會發(fā)生錯誤。
比如你將自己視作社會精英、成功人士,你考慮問題就會“端架子”,以自己的感受定義所有人甚至全世界,極易產生誤判,可能你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而Costco的一線導購員,用中國話說,都是“小白”,而且比較“二”,就能將自己放空、沒有架子可端,反而體察得到各種顧客的真實想法。
我特別欣賞這些一線的“活性因子”,這是公司快速發(fā)展的動力引擎。同等重要的是,那些坐鎮(zhèn)后方的“穩(wěn)定因子”則是公司發(fā)展的長遠基石。
在我看來,一個公司的“穩(wěn)定因子”主要包括三類員工:
第一類是專業(yè)人才,他們往往出身于傳媒、設計、營銷、投資等專業(yè)背景,最大的能力是懂套路、常復盤。
職場上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有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或者工具,那些專業(yè)人才可以迅速找到現(xiàn)成的方法或者工具,妥當、快速完成工作。
這就避免想到哪、做到哪,一廂情愿。更重要是,專業(yè)人士都擅長復盤,即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套路,進行存檔、讀檔,不會在同一個坑里摔倒兩次。
第二類是協(xié)調人才,他們不會滿足于“正確地做事”,更多會去想如何“做正確的事”。
對于一個部門、一個項目來說,應該最先處理什么事情?不是你我熟悉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而是公司認為重要的事。
那些協(xié)調人才,懂得將很多工作置于公司的長期規(guī)劃之中,有效避免突發(fā)事件發(fā)生,而不僅僅局限于被安排好的事情。這恰恰是公司10年以上老員工的寶貴之處。
第三類是謀局人才,他們在業(yè)務上謀篇布局,有不錯的視野與高度,及時把握市場風口、行業(yè)走向。
公司未來不踩錯節(jié)奏、不貽誤戰(zhàn)機,就需要有老司機來幫忙謀篇布局,摸清遠近深淺、輕重緩急,要使公司發(fā)展始終有清晰方向。
3
為什么說當下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
用好人才,要有怎樣的新思維?
前面說過,中村修二原本只是日亞化學一個15年工齡的基層員工,后來發(fā)明了藍光LED技術,改寫了這個時代的照明、液晶顯示產業(yè),不僅個人得了諾貝爾獎,也使日亞化學成為富可敵國的材料巨頭。
一個不起眼的普通員工,可以重塑一個公司的命運,在當今時代,這不是小概率事件。
國內最典型的例子是騰訊,多年以前,微信并未受到足夠重視,是張小龍使勁爭了一次,引起了馬化騰的關注。
馬化騰曾做過一個假設:
“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騰訊自己打自己的話,而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騰訊可能現(xiàn)在根本就擋不住。
回頭看來,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
那時,騰訊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說這個怎么改,那個怎么改,在產品里調整。若非當初張小龍的不放棄,騰訊哪是今天這個樣子?張小龍一個人大大影響了騰訊的命運進程。
現(xiàn)在京東方是世界上出貨量最大的液晶面板廠商,未來,也不怕韓國三星、LG和日本夏普的競爭壓力。
但是京東方CEO王東升也說過:
“我最恐懼的事情,是在地球的某個角落,一個默默無名的男孩剛剛發(fā)現(xiàn)了一項技術,而這項技術即將顛覆整個世界?!?/span>
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不,是“個人崛起”。這一趨勢,已經在新媒體領域十分顯著。
過去,媒體機構是怎么工作的?龐大預算、龐大設施、龐大團隊的復雜分工,費很大勁將內容制作出來,傳播出去。
后來發(fā)現(xiàn),內容太多,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不夠用了。分眾傳媒發(fā)明了樓宇廣告,趁著人們等電梯時的無聊時間,制造傳播效果?,F(xiàn)今,人們等電梯時的無聊時間,也被智能手機、自媒體搶占了。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就說:
以前是碎片化的信息社會,現(xiàn)在變成了粉塵化的信息社會,過去5年互聯(lián)網(wǎng)的收視時間已經超過所有傳統(tǒng)媒體的收視總和。
現(xiàn)在20%的人回家看電視,20%看網(wǎng)絡視頻,20%看微博、微信,20%打游戲看直播,還有在KTV、酒吧、看電影的,這些對廣告就是個災難。
人們注意力已高度分散,你想讓人記住一個東西(品牌),越來越難。但是自媒體只凝聚那些志趣相投的人,用戶特征更加明顯,內容投放也可以更精準。
目前,國內有幾百萬人做了“職業(yè)網(wǎng)紅”。過去幾年“雙11”數(shù)據(jù)顯示,那些頭部位置的自媒體人,“雙11”一天創(chuàng)造的銷售業(yè)績,可以超過一個大型百貨商場一年的銷售規(guī)模。
這是最典型的“個人崛起”。
在具體的管理上,我更看重員工的“場景適應能力”。什么意思呢?
我經常提醒一些管理者,不要迷信過去那些成功經驗,有時你自己會覺得有特別好的方法論,而且邏輯完美,但那些往往太過抽象,與具體要做的事情存在很大差距。而具體解決問題的人,才是重點,要發(fā)掘每一個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適應“個人崛起”時代,重視解決具體問題的人,在體系協(xié)作中發(fā)掘個人價值。
如果你不僅能做事,把事做好,還能讓所有人能看見、能評估你做的事,甚至能讓不在你視線里的資源主動找上門來跟你合作,你就具備領導能力了。
如果你能清楚知道,哪些地方是關鍵控制點,什么時候要投入最密集的資源,哪些細節(jié)是絕對不能放過的,那么,你就有了做事情的極佳節(jié)奏感,OK,可以負責一個業(yè)務條線了。
如果你能跨越組織邊界,對各種趨勢進行預料,并作出預案,應對和利用未來的重大變量,你就可以干CEO了。
讓公司上下每一個人在具體的工作中,實現(xiàn)“能力迭代”,這也是OKR工作法的最終目標。
大同人才網(wǎng):“就是因為只賺到錢,才不想上班?。 ?/span>
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站刪除